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寶島一村》不要再有的角落!


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對於滿佈逃難記憶的年幼父親而言,原以為是一個幸福新生活的開始,但怎麼也沒有想到,緊接在後的,卻是另一個深林的幽口......

1949年,18歲的父親經親戚介紹而於浙江省垣擔任軍方文職人員,時國共內戰愈趨猛烈,國府最後潰敗退守台灣,父親也隨著所屬的軍隊在滂沱大雨中自浙江鎮海經舟山群島,在二夜一日的怒海航行後,於8月7日拂曉抵達基隆港。從這一天起,開始了父親原以為只是至多二、三年短暫停留、但實則長達四十年離鄉背景、與至親分離的漫長旅程。直至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父親於1988年才再次踏上家鄉的土地,但卻也已無緣與他的母親再見!

我常在想,要與父母如此長久的分離而無法相見,甚至因耽心連累親人致無法也不敢與故鄉通信連絡的心情,那是一份多麼深沈欲裂的思念啊!但我卻未曾看過父親掉過一滴眼淚,也許是出於無奈後對於人生的豁達,也也許是因為無力改變後的認命。

生命是個奇蹟,何其幸運,能在台灣與父親相遇,使我們成為父子;但卻也何其悲哀,這一份幸運,卻是建立在父親的至深的傷痛與鄉愁上。

在動盪的大時代中,小人物總是如棋子般,只能身不由己的任由擺佈飄浮。任何的戰爭,縱使冠上了崇高的目標與理念,歸根到底,其本質卻多是政客的權謀算計,承受所有苦難與悲痛的,卻是黎民蒼生。

希望這世界,不再有戰爭,不再有人因它而顛沛流離,希望每個人都平安。

「寶島一村」雖也有著溫暖、有著歡笑、有著互相扶持、有著人性的光輝。但,也希望這世界,不會再有這樣的角落!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關於做研究的一些感想


洞見,穿透了表象,還是誤認了真實?

常常,我們以為所發現的,是穿越表象所挖掘到的真實。

但也常常,其實,表象本身即是真實,而我們所發現的真實,只是一種對於表象的自我想像下的錯誤理解。

因此,對於研究中所謂的洞見(Insight),我們總是要謹慎以對。

理解方向是容易的,掌握時點是困難的。

黑夜之後,就是黎明。冬天過了,春天就來。

但,我們總不知道,究竟,黑夜還要多久?冬天還要多長?

就像趨勢,理解它前進的方向容易,但掌握它到來的時點卻是困難。
因此,對於做研究來說,找得到趨勢,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看得準時點,才真的是上乘的功夫。

是信仰?還是觀點?

將正面思考視為信仰,就會以為全世界只有積極和和諧。相同的,若像將負面思考視為信仰,則會以為世界只有衝突和對立。

然而,若將正負面的思考只視為一種觀點(aspect ),則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中二種對立的事實,其實只是真實全貌的一部份,而非全部。

就像,若將悲觀視為信仰,必然無法看到樂觀下的光明,而將悲觀視為觀點,卻仍能另以樂觀為觀點看世界滿佈希望的另一部份的真實。

所以,做為一個研究者,我們要能隨時清楚的確認,當下,自己究竟是用信仰、還是觀點在看這個世界。

而研究思考的客觀分析、和個人心中的主觀評價,二者最大的差別,也正在此。


有所見,就有所不見。

望遠鏡看遠,顯微鏡看細。

看得了遠,就看不了細。看得了細,就看不到遠。

就像,見了樹,就見不到林。見了林,就見不到樹。

於是,每一種觀點,為你帶來的,都是部份的真實,而非真實的全貌。

因此,有所見,就有所不見。但這不表示,見樹不好,或者,見林不好。

該做的是,要去理解各種分析觀點的特長和限制,在研究的過程中妥善組合運用。


分析資料,更要鑑賞資料。

如果你能自雜亂無序的資料堆中,得出一些有意思的分析見解,那麼,該為自己高興,具備了做研究的洞察能力。

如果你能自雜亂無序的資料堆中,得出一些有意思的分析見解,但卻沒有能力去鑑賞你所使用的資料的生成品質及特性,那麼,該為自己耽憂,你的良好分析能力可能隨時為你帶來思考及決策上的災難。

正所謂「垃圾進,垃圾出」,或如哲人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496B.C. - 406B.C.)所說一般--- 「It is terrible to speak well and be wrong.」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消費券買國貨救台灣?

為了替低迷的經濟挹注復甦的動能,馬政府追隨凱因斯的「所得-支出模型」(註),以發放消費券做為瀕死景氣復醒的強心針。而在同時,國內也興起以消費券買台灣製造的國貨的主張,提倡者認為若買物的標為進口物品,則對扶植本地企業的效果將會折損,故不少學者亦呼籲,民眾在領到消費券之後,最好能夠通通拿來買國貨,才有助於改善國內經濟。

然而,消費券只買國貨,是救台灣?還是相反?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且讓我們由近來全球捲土重來的貿易保護主義談起......

當台灣人買台灣貨的運動隱隱出現後,無獨有偶,在太平洋彼岸的另一個馬政府,也似乎迷漫著一股同樣的購買國貨的思維,並因此陷入一場攸關美國與全球經濟發展的貿易爭議中。其中的導火線是美國國會眾議院於1月28日通過的振興經濟法案中,包含了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購買美國貨」條文,規定動用法案經費的公共工程計畫,除少數的例外,都被要求只能使用美國生產的鋼鐵。同時,參議院更在目前規畫中的經濟振興方案中更進一步的,提出除了鐵與鋼外,準備將所有的工業產品,都納入選用美國貨的條文中。該條文的支持者認為如此才能為國內產業創造最多的就業機會。

美國此舉引發了主要貿易夥伴的強烈抗議,認為美國是在鼓吹保護主義,可能會遲滯全球經濟復甦的進程,歐盟等經濟大國並揚言報復。同時,在這之前厄瓜多宣佈全面調高進口關稅、部分進口肉品的關稅更是從25%提高到85.5%;印度提高鋼鐵關稅;俄羅斯提高了汽車的進口車關稅,印尼對衣物、鞋品及電器的進口要求特殊許可,墨西哥則是威脅要禁止部份美國肉品的進口….由各國所採取的經濟手段,再再顯示,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趨勢。

由歷史來看,經濟不景氣往往是帶有愛國色彩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蘊生溫床。在漫長的經濟復甦的等待的過程中,各國政府為刺激經濟成長,一方面,在外貿市場中,調降匯率以提升本國的出口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在內需市場上,則實施各式保護觀點的政策或規定。如果世界各國競相在本國市場中採用保護措施,最終將使全球的自由質易產生流動性危機。

於是,各國在致力於保護本國經濟的同時,卻也同時為本國經濟的外銷市場築起了更高的壁壘和障礙。而這樣的二面刃,對於內需市場愈小而愈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台灣正是其一),就愈有可能會蒙受保護主義的反噬而使經濟的復甦更加無期。在全球消費心低迷下,經濟部日前公佈2008年12月月外銷訂單金額為207.9億美元,較前年同月跌幅高達33%,為史上單月最大跌幅,並推測2009年1月份外銷訂單金額將低於200億美元,且仍持續負成長。若未來再形成全球保護主義的盛行,可以預見,台灣的外需市場將遭逢更大的逆境。

一如英國首相布朗日前在倫敦外籍記者協會(FPA,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上就目前全球經濟局勢發表的談話,希望國際社會通力合作,共同渡過這場經濟風暴的懇切呼呼籲一樣,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自掃門前雪的獨善思維,最終都將無助於本國經濟的全面振興,即便消費券買國貨可為國內經濟的統計數據提供更加亮眼的成長訊息,那終究也可能只是短暫的星火……因為,任何排斥外人外物的保護枷鎖,在這場鉅變中,最終,也將會反過來套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所以,與其響應消費券買國貨,也許,用買物券加碼現金買好物,才可能是對台灣長遠相對較佳的選擇!





註︰「所得-支出模型」強調市場參與者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支出的多寡,對於整體經濟實質產出(實質所得)水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整個封閉經濟體系的實質支出總額或總和支出( Aggregate expenditure,簡寫為 AE) 則為家計單位的實質總消費支出 (C)、廠商的實質總投資支出(I) 、 與實質總政府購買支出 (G) 的加總:AE = C + I + G。

圖片來源︰
http://www.visitfairfax.com/shoppin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