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關於做研究的一些感想


洞見,穿透了表象,還是誤認了真實?

常常,我們以為所發現的,是穿越表象所挖掘到的真實。

但也常常,其實,表象本身即是真實,而我們所發現的真實,只是一種對於表象的自我想像下的錯誤理解。

因此,對於研究中所謂的洞見(Insight),我們總是要謹慎以對。

理解方向是容易的,掌握時點是困難的。

黑夜之後,就是黎明。冬天過了,春天就來。

但,我們總不知道,究竟,黑夜還要多久?冬天還要多長?

就像趨勢,理解它前進的方向容易,但掌握它到來的時點卻是困難。
因此,對於做研究來說,找得到趨勢,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看得準時點,才真的是上乘的功夫。

是信仰?還是觀點?

將正面思考視為信仰,就會以為全世界只有積極和和諧。相同的,若像將負面思考視為信仰,則會以為世界只有衝突和對立。

然而,若將正負面的思考只視為一種觀點(aspect ),則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中二種對立的事實,其實只是真實全貌的一部份,而非全部。

就像,若將悲觀視為信仰,必然無法看到樂觀下的光明,而將悲觀視為觀點,卻仍能另以樂觀為觀點看世界滿佈希望的另一部份的真實。

所以,做為一個研究者,我們要能隨時清楚的確認,當下,自己究竟是用信仰、還是觀點在看這個世界。

而研究思考的客觀分析、和個人心中的主觀評價,二者最大的差別,也正在此。


有所見,就有所不見。

望遠鏡看遠,顯微鏡看細。

看得了遠,就看不了細。看得了細,就看不到遠。

就像,見了樹,就見不到林。見了林,就見不到樹。

於是,每一種觀點,為你帶來的,都是部份的真實,而非真實的全貌。

因此,有所見,就有所不見。但這不表示,見樹不好,或者,見林不好。

該做的是,要去理解各種分析觀點的特長和限制,在研究的過程中妥善組合運用。


分析資料,更要鑑賞資料。

如果你能自雜亂無序的資料堆中,得出一些有意思的分析見解,那麼,該為自己高興,具備了做研究的洞察能力。

如果你能自雜亂無序的資料堆中,得出一些有意思的分析見解,但卻沒有能力去鑑賞你所使用的資料的生成品質及特性,那麼,該為自己耽憂,你的良好分析能力可能隨時為你帶來思考及決策上的災難。

正所謂「垃圾進,垃圾出」,或如哲人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496B.C. - 406B.C.)所說一般--- 「It is terrible to speak well and be wrong.」

沒有留言: